中文English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公司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报道丨重庆日报头版推出《来渝65年,从生根发芽到枝繁叶茂—— 中冶赛迪将与重庆书写更多精彩故事》

发布时间:2023-03-20

分享

编者按

      3月20日,重庆日报头版“深入学习贯彻2023年全国两会精神”专栏“央企在重庆”系列,以《中冶赛迪将与重庆书写更多精彩故事》为题,率先推出中冶赛迪发挥央企排头兵作用,助力双城经济圈建设和重庆高质量发展的专题报道。

      文章介绍了中冶赛迪在重庆65年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中冶赛迪在服务重庆市产业规划,打造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城市绿色生态发展、落实“满天星”行动计划等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文中还报道了中冶赛迪担任重庆智库,建设轨道交通2号线、大礼堂、珊瑚公园,打造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推动软件信息产业集群等生动故事,充分展现了中冶赛迪在城市建设、信息化数字化、高端咨询等领域的领先实力。

报道全文如下:


      开栏的话

      央企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重庆和央企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如今,中央在渝规上企业已有400多家,有力支持了重庆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民生事业发展,央地合作取得丰硕成果,为重庆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3月14日,全国两会刚刚结束,央地携手合作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共建现代化新重庆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标志着央企和重庆合作翻开了新的一页。重庆与央企优势叠加,将开展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战略合作,形成更多具有引领性、标志性、共赢性成果,携手打造新时代央地合作新样板。即日起,重庆日报推出“央企在重庆”全媒体系列报道,讲述央地合作的重庆故事,展示助力双城经济圈建设和重庆高质量发展的“央企力量”。敬请关注。

      3月19日下午,风和日丽,阳光洒在长江上,倒映出闪烁的光。

      渝中区滨江路,改造后的珊瑚公园迎来许多市民。他们带来野餐垫、天幕等露营装备,在宽阔的大草坪上静享周末。

上新的珊瑚公园,出自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冶赛迪”)之手,以“重庆直辖、新城变迁”为主题,还原了重庆地图及题刻、活化城市舞台空间等景观亮点,如今已成为市民打卡休闲的好去处。

“我们刚进入重庆时,主要业务是承担钢铁设计任务。如今,我们在推动重庆城市更新中,参与了不少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冶赛迪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肖学文说。

变化,折射的是成长。

      “从在重庆生根发芽,到如今枝繁叶茂,我们和重庆有说不完的故事。”肖学文说,3月14日,“央地携手合作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共建现代化新重庆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作为一家在渝发展65年的央企,中冶赛迪将积极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和重庆一起书写出更多精彩故事。

以“技术积累”带动重庆城市建设

      中冶赛迪与重庆结缘,要追溯到1958年。

      为响应国家号召参与三线建设,一支800人的钢铁设计团队,从鞍山来到重庆,成立了中冶赛迪的前身“重庆黑色冶金设计院”。

      当时,这家单位仅有钢铁设计一项业务,服务对象包括重钢、攀钢、武钢、宝钢等全国多家钢厂。

在为国家重点钢铁基地服务的大量实践中,中冶赛迪积累了丰富的工程技术经验,并逐步将工业领域积累的技术能力延伸到城市建设领域,很快就在业内闯出了名气。

肖学文说,直辖后的重庆,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其中,中冶赛迪承接了很多急难险重的任务。

比如,修建轨道交通2号线时,重庆委托中冶赛迪担任工程监理。当时,国内单轨技术并不成熟。作为首吃螃蟹者,中冶赛迪方面找了大量日本的单轨技术书籍、资料,并逐一翻译,然后将这些内容与重庆地形情况集合起来,再与相关单位一起比对、论证,最终形成了一套轨道交通工程标准。

此举,不仅让轨道交通2号线的监理工作顺利完成,也为重庆形成完善的轨道交通技术标准打下坚实基础。

      重庆人民大礼堂大修工程,也是中冶赛迪服务重庆城市建设的“代表作”。

      2006年初,因岁月磨损,安全隐患显现,重庆启动了人民大礼堂大修工程,并把该项任务交给了中冶赛迪。中冶赛迪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陈健回忆说,大修工程要求极高,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仅数据建模就用了3个多月时间。

      “我们找了很多资料,通过古今结合的方式,制定出最佳的修缮方案。”陈健说,比如在层面防水材料上,采用了古建筑施工的传统座浆“日月蔴刀灰”,增加了防水、保温、隔热性能。

2007年4月,中冶赛迪完成了重庆人民大礼堂建成以来最大的一次维修,既保留了其原貌,也大幅改善了内部功能。这次大修,成为重庆老建筑翻新的标杆,为后续更多重庆老建筑维修,提供了示范。

重庆有很多标志性工程的建设都与中冶赛迪有关,比如大剧院、来福士广场、国博中心、奥体中心等地标建筑,解放碑地下环道,轨道交通9、10、15号线等重点交通设施。

拓展业务与重庆共享发展机遇扎根重庆,中冶赛迪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

      数字化,便是其中之一。

      2010年,中冶赛迪信息技术(重庆)有限公司(简称“中冶赛迪信息”)成立。2018年,该公司抓住重庆产业转型升级,大举进军大数据智能化产业的机遇,迈入高速发展阶段,当年便实现营收2亿元。

很快,重庆市政府又抛出了共享发展机遇的橄榄枝——希望中冶赛迪信息进驻西部(重庆)科学城。

当时的西部(重庆)科学城方兴未艾,需要有更多龙头企业带动其产业发展。而对中冶赛迪信息而言,西部(重庆)科学城丰富的高校资源,不仅能解决人才储备问题,也能提供更多科研团队,让他们与中冶赛迪一起联手攻关科研项目。

      双方一拍即合。中冶赛迪信息技术(重庆)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明透露,中冶赛迪信息进驻科学城后,业务板块迅速扩展,包括智能制造、智慧政企、智慧城市等多个领域,也实现了5G、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

    “除了信息化,我们还拓展了其他业务。”肖学文介绍,2018年,中冶赛迪确立了“以高端咨询为引领,以钢铁工程技术、智能化信息化、城市建设、绿色环保为主的四大板块”业务体系,每一项都与重庆的发展结合起来,实现互惠共赢。

      以高端咨询为例。借助丰富的产业服务经验,中冶赛迪为重庆扮演“顾问”角色,直接或间接帮助重庆制定重大“课题”的顶层设计,陆续为市发改委、市科技局等单位编制了碳基材料产业发展、智慧商圈建设等方案。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渝北区、江北区等区县,也在开放型经济、区域开发、产业发展等方面与中冶赛迪咨询公司进行了大量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由中冶赛迪制定的《两江新区汽车电子产业发展规划》得到了市经信委肯定,其中一部分内容,成为市经信委起草《重庆市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重要参考。

扎下深根贡献力量建设新重庆

     扎根重庆已有65个年头的中冶赛迪,通过持续不断的自主创新,已经成长为一个“巨头”——

     钢铁工程技术领域是世界知名品牌,在数字化智能化、城市建设系统化解决方案、冶金绿色低碳技术方面行业领军,在全球拥有20多个分子公司,拥有包括中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工程监理大师、中国五矿和中冶集团首席技术专家、重庆市勘察设计大师等一批行业领军人物,2022年新签合同规模超过250亿元。

     “虽然我们的目光放眼世界,但我们的根在重庆。”肖学文表示,随着“央地携手合作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共建现代化新重庆座谈会”的召开,中冶赛迪进一步坚定了与重庆合作的决心,将在钢铁、城建、信息化、乡村振兴等领域为重庆贡献自己的力量。

      刚刚投用的重庆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就是一个具体举措。

      该中心位于西部(重庆)科学城西永微电园,由中冶赛迪承建,是西南地区算力规模最大的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中冶赛迪城建分公司副总经理王超介绍,该项目是重庆首个“预制模块化+钢构+土建”混合建设样板工程。

      “相比传统建设方式,创新中心更像在现场拼积木。”王超说,施工现场不仅没有尘土飞扬和杂乱无章的建筑材料,还能实现全周期低碳建设,与同类规模工程相比,施工周期缩短50%以上。

信息化方面,中冶赛迪也有大动作。

      去年12月31日,西部(重庆)科学城金凤软件产业园开园,中冶赛迪相继组织了第一批25家上下游企业签约入园,覆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推动其软件生态的打造。

      “中冶赛迪信息是目前重庆最大的软件企业,当下是‘满天星’行动计划中‘最亮的星’。”刘明说,中冶赛迪信息将发挥自身的引力作用,为重庆集聚更多“星辰”。

      具体而言,中冶赛迪信息将围绕“创新链—孵化链—供应链—产业链”四链开展行动,以“产业发展+数字平台”为引领,在重庆打造一系列数字化、智能化标杆项目,助力重庆培育更强的软件产业生态。